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0的文章

降低「必修科目」真的是好事嗎?從「選課地圖」談起

 可能是希望學生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修「他喜歡的科目」(當然有很高的機率是涼課),台灣的大專院校似乎有個風潮是要降低各系所的「必修科目」。最近系上又要求要製作「選課地圖」,看著密密麻麻的課程(實在有點心虛,因為我一直認為系上開的課不夠多 ... ),看著課程之間的關聯,我在想:「按著這選課地圖來看, 降低了必修數目根本沒有意義啊 」為什麼?因為那些所謂的必修科目,幾乎都是各大領域的「先修科目」,如果學生不想亂選課的話,那些幾乎都還是必修的,降不降低根本一點影響都沒有。其實這一點從各研究所的入學考科就可以看出來了。 其實,大部分的同學可能搞錯了「必修科目」 的意義了。很多同學都把「必修科目」當成是該系所的專業科目,但其實,我認為 把「必修科目」當成是該系所的「基本常識科目」比較好 。也因此,我實在不覺得應該要減少必修的學分數。反過來,我認為應該要延長修業年限,只要學生他付得出學費,他想學各樣的學問又有何不可呢?這樣不會造成社會的問題嗎?但這不才是把自由還給學生嗎?難道跨領域的人才都不需要跨領域的時間嗎?  

笨蛋,問題不在於分不分系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 全校不分系 台大將設空白學程 」。說真的,這本不是什麼新聞,畢竟一堆大學都在做了,像是 成大 、 台科大 、 清大 、 陽明大學 等,多加一間台大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要成立「不分系」的學程呢?我引用新聞中的話如下:「教務長丁詩同表示, 校內三成學生不清楚就讀科系所學 ,學制鬆綁是為 提供更多自我探索資源 ,也培育新時代需要的 跨領域人才 。」簡單整理一下: 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 提供更多自我探索的時間 提供跨領域的整合機會 其實我認為後面兩點是假的,這些學校就算開了不分系課程,大多是讓同學有更多的選課自由。問題是,大學的選課其實已經夠自由了。在不管會不會延畢的情況下,一個大學生要退掉必修去修其他學系的課那是他的權力,我想再大多數的學校只要老師答應加簽應該都沒有問題。當然這會影響到上課人數的限制以及授課品質,不過這些都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我在意的地方是:「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 拜託,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這是新聞嗎?幾十年來這個問題不是討論到爛掉了嗎?對,但這件事情要和下面這東西一起看:「 學生學習歷程檔案 」 。節錄如下: 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將完整記錄學生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時的學習表現。除了考試成果之外,透過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能更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 個人特質 、能力發展等,補強考試之外無法呈現的學習成果。藉由定期且長時間的紀錄,更能大大減輕學生在高三時整理備審資料的負擔。  如果學生在高中就已經展現了個人特質了,你要告訴我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嗎??可能有人會說這是108課綱啊,現在才開始實施。問題有兩點,108課綱確實才剛開始,在大學端的確還沒有收到這批學生,但怎麼會有學校開設一個學程只會了彌補這兩年的空缺?第二,就算沒有108課綱,按教育部的規劃來說,應該要提昇推薦甄試入學人數,而這一批人理論上不就是很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學生嗎? 綜合這兩件事情,誰可以告訴我, 台灣的教育部到底是希望學生在高中就找到自己的興趣?還是上大學慢慢摸索? 以我在大學端來審入學資料的經驗,身為資工系的老師,我只會看跟資工有關的資料。意思是,在推甄資料放上鋼琴比賽冠軍對我來說毫無意義。如果我給一個鋼琴比賽冠軍很高的分數,那一定是因為他在資訊領域表現傑出,而跟鋼琴造詣無關。當然兩者兼備很好,但有多少人能夠作到呢?看看資工系大一那票學生要花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