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6的文章

學術研究的一些想法

長官:「你的博士研究和公司的計劃有沒有關係?」 我:「沒有,我對博士班的研究有不一樣的期待 ...」 長官:「好好好,不要再囉唆了」 總算通過博士口試,某種程度上算是可以對的起自己的名字了:p,可是上面的那段對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我發現近些年來,每當社會在談到學術研究的時候,大家最常聯想到的一個詞是「 象牙塔 」,意思是這些是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的傢伙,做的研究往往「 沒有用 」。什麼叫作「沒有用」?我認為用白話文來說就是「 這能賺錢嗎? 」以至於現在的老師要跟科技部申請計劃的時候一定都會有一個章節在談「 效益 」,而最好的寫法就是這個研究可以技轉給某家廠商,帶來多少的營收。寫的愈漂亮,計劃通過的機率就愈高,分的經費也會愈多。 這真的是研究嗎?? 其實我很討厭這種氛圍。對我來說,象牙塔不見得是壞事,因為研究人員可以任自己的思想翱遊,不拘泥於大地,才有飛翔的可能。這才叫作 創造力 !當台灣自己把名為「務實」的限制加在研究人員身上的時候,又怎麼能期待能帶來創新的成果呢?舉例來說,Craig Gentry 在2009年提出了舉世聞名的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把這研究放在台灣,大家可以想想審查委員會怎麼問。 請問這研究有用嗎? 當然囉,它解決了密碼學界長久以來的一個 Open Problem,也就是 Homomorphic Encryption 有沒有可能同時滿足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 ... 我是問它可以用在哪裡? 喔,像是在加密過的資料庫做 SQL Query 啊還有 ... 有廠商技轉了嗎? ㄜ,沒有ㄟ 有實作出來了嗎? 有,不過效能不怎麼好,而且還有 bootstrap 的問題,error rate 的問題 ... 就是不能用嘛,那我為什麼要支持你的研究? 同樣的題目還有量子電腦之類的。我們太習慣把經濟學的那一套拿來做評分了。當然,經濟學最根本的問題就是,「 資源有限、慾望無窮 」,所以總要做個評比來決定錢要給什麼樣的題目。這也是人文、哲學預算愈來愈少的原因。也因此,台灣的學生愈來愈缺少邏輯思考、發想創造的能力。 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起碼在這學術的象牙塔裏面,還能保有向天空飛翔的可能性。就算會如伊卡洛斯一般墜落,但起碼飛過。